◎活動主題:
2023冬令營,透過精心的活動規劃與設計,挖掘孩子潛在能力,激發孩子自我發展。配合教育部新課綱帶入活動課程,啟發孩子「個人素養」與「潛在特質」。
◎活動說明:
112年寒假 【多元素養挑戰營】將滿足你的學習需求、啟發你多元的能力、重新建構你的學習履歷......
>> 我們將利用精華的2023年寒假期間,來一場密集的感官學習體驗!
>> 帶你啟動一個嶄新的學習,過一個充實豐富的寒假,擴大你的學習視野~~
※112寒假活動;2023營隊活動官網瀏覽:
台中市補習班,台中市安親班,台中市北區.北屯區,經營數十年政府立案績優補習班,小一正音班、國小安親班、兒童才藝班、國一先修班、國中數學班、國中英文班、國中理化班、國中基測班、考私校升學班、全民英檢班、基測作文班、國小作文班、數理資優班,兒童美語班、資訊電腦班、珠算心算班、邏輯數學班、美術陶藝班...等多元才藝班。 臨近北屯國小、省三國小、文昌國小、四維國小、育仁國小、賴厝國小、東光國小、雙十國中、三光國中、東山國中、五權國中、崇德國中...等學區專車接送。音譯,諾貝爾補習班,諾貝爾安親班...
◎活動說明:
112年寒假 【多元素養挑戰營】將滿足你的學習需求、啟發你多元的能力、重新建構你的學習履歷......
>> 我們將利用精華的2023年寒假期間,來一場密集的感官學習體驗!
>> 帶你啟動一個嶄新的學習,過一個充實豐富的寒假,擴大你的學習視野~~
數百名12歲孩子分成多組,在為期2天的活動中,依序挑戰融入語文常識、科學實驗原理的遊戲關卡;國中老師擔任關主,一面觀察學生實作情形、一面評分。這不只是小學生夏令營場景,明年(112學年)起,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除了筆試,擬增加此類闖關活動,帶領小學六年級生認識新環境,並從中甄選出合適的國一新生。
「108課綱強調孩子的多元性,重視學習歷程更甚結果,我們不得不轉變、一定要調整。」協同中學教務主任張晏杰提到,校內國中部多年來舉辦國語、英語和數學3科筆試選才,但教師們正在討論,明年起舉辦歷時2個白天的營隊,同時參考筆試和國小生4到6年級的學業成績來招生。
各校選才方式多元化 筆試非唯一管道
往北走,台中市3所明星私立中學也已達成共識,明年起不再以筆試作為唯一選才管道。曉明女中國中部搶先開跑,今年就率先試辦甄選入學,要求報名學生以各50字的篇幅,回答自己「最有成就感的事?」、「最擅長的領域及如何培養?」2大問題,並開放提交特殊專長成果證明。
曉明女中教務主任戴慧玲指出,台中市盼讀私中者眾,每逢招生季,常被家長喻為「小聯考」,和目前的教育趨勢不太相符。校方希望主動調整,今年首度將筆試分數占比調降為80%,並參考大學申請入學作法,動員數10名教師審查國小應屆畢業生繳交的書面資料,試以20%占分比,組織更多元的新生陣容。
衛道中學、明道中學則不約而同表示,他們明年起將參考「高中學習歷程檔案」的審查原則,參採報名者國小5、6年級的在學成績,並開放上傳英語檢定、音樂競賽獎狀等多元表現證明。「不希望國小5、6年級生為考私中日夜補習、荒廢課業,」衛道中學教務主任彭大慶描述改革的初衷。
高雄市道明中學數年前就開辦多元選才,教務主任賴珈蓁分析,一次性的筆試,確實無法測驗學生在各個面向的表現,校方另開放學生繳交英檢等特殊才能成果,並收到具備數理、音樂、美術等不同專才的學生,落實全人教育精神。
家長憂:沒有才藝、競賽經驗就進不了私校?
不過,私中選才方式多元化,反而引發部分家長恐慌,擔憂孩子國小期間學太少才藝、沒參加競賽,就無法擠進私校窄門。明道中學副校長兼教務主任陳炤華對此解釋,校方將限制每人至多上傳10件多元表現,也不會以件數多寡來評分,並持續向家長宣導,避免國小生陷入蒐集獎狀的軍備競賽中。
立法委員林宜瑾更倡議修改《私立學校法》,規定國中以下私校只能以抽籤選才,並獲教育部長潘文忠支持。她認為,私校以筆試等作法挑學生,是「校選人」,立法禁止此類行為,才能把教育選擇權放回學生手中。
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以他任教的台南市為例,市內私校都已改用抽籤,顯示這樣的制度可行,應拓展至各縣市。
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則認為各有利弊。理事長彭淑燕直說,私中平均教師素質佳、花更多時間照顧學生,吸引家長報名,若只能憑籤運入學,毫無教育選擇權可言。但以多元入學取代抽籤,也會造成孩子壓力,盼立法院廣納各界建言再修法。
國內數所私中正好在規畫研討會,3月26日預計邀教育、法律等專業代表談論私人興學、教育選擇權等議題,替私中的招生方向找共識。(本文取自Yahoo新聞網/親子天下文章)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/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碩人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shuoren.com.tw/
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人類的生活,雖然在餐飲消費型態和觀光旅遊層面造成了立即而巨大的影響,但一般認為,待疫情漸緩、疫苗接種普及率夠高,或是人們決定與病毒共存後,就會逐漸復甦,甚至展開報復性外食和出遊的行動。然而對教育界,尤其是以成年學生為服務對象的高等教育,就面臨了更多的不確定性。2021年秋季班開學前,英國教育大臣威廉森就表示,未恢復當面授課的大學,應減收學費。倘若這個概念形成漣漪效應擴及全球,那麼高教機構將遭遇的,就不只是收入短少的問題而已了。
既然可以遠距,何必還要到校?
國外學者Galloway(2021)在「疫後大未來」一書中即點出,科技創新將加速高等教育迎來數位轉型,線上課程將比傳統教室更容易邀請到來自各地的優秀來賓,也能讓課堂討論更有效率,並提升學生平等參與的可能性,讓師生間的問答,不會總聚焦於坐在前排,比較不害羞的學生身上。因為這群和3C螢幕一同長大的世代,在網路上互動的自在程度,是多數現今教授們所無法想像的。當一切有機會回歸「正常」,學生們得以再次客觀比較校園實體和線上虛擬的學習體驗時,可能會對那種上一代所珍惜的人際互動有不同的價值認定,並對過去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金錢通勤、住宿的大學生活提出挑戰:如果有部分課程常態性的採取遠距學習模式,會不會是對大家都更好的選擇?這時,結合傳統實體面對面(face-to-face)上課方式及遠距教育課程(distance education)的混成學習(blending learning),就成了疫後時代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思考的發展方向。原本地理位置相對不利的公立大學,也可挾其學費較低的優勢,招收到跨縣市原本不願租屋或住校的學生,而如果學生不必每週四至五天到校上課,屆時全職生和在職生的概念也將變得模糊,大學讀四年更不必是正常畢業年限的標準。
既然不用到校,學雜費可否調降?
一般大學的學費,是結合了學費(tuition)和雜費(fee)的統稱。根據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,學費係指「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」,用以支付學校教學、訓輔、研究、人事所需之費用;而雜費則係指「與教學活動間接相關」,用以支付學校行政、業務、實驗、基本設備使用所需之費用。倘若有學生代表們提出,遠距教學期間,實驗設備、專業教室、圖書和體育器材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,甚至根本沒有使用,校方對期初學雜費計算的合理性,勢必要有所回應。那麼註冊時已經收的雜費,到學期末還能不能退一部分回來?特別是近年常在學校註冊繳費單上見到,額外收取的「電腦」和「網路」使用費。因為在大學中學生參與遠距課程所使用的桌機、筆電、攝影鏡頭,都是自費購買,有線和無線網路費用也是自付,甚至同步視訊會議軟體也有廠商提供的免費教育版本,學校所提供的僅有線上學習系統。
遠距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後
自從21世紀初,網路成為一般民眾得以近用(Access)的工具以來,「大學何價」就一直被反覆的提問,隨著世界各地的一流名校紛紛將頂尖課程免費送上網路,傳統大學以時間和學費換取的3種價值:證書(credential)、教育(education)以及體驗(experience),在疫情中被搬上網路後,瞬間就只剩下證書一項誘因。而如果學校的排名原本就不是太高,便會進一步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,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返回校園並無必要,特別是那些需要自行籌措學雜費和背負學貸壓力的弱勢學生,這當中又以私立技職學生占多數(李育逢、馬國棟、李育齊,2018)。
在臺灣,根據教育部的統計,108學年大專校院休退學人數達18萬6,446人,占全體學生的15.3%,創歷年新高,因為「工作需求」和「志趣不合」而休退學的占最多(潘乃欣、趙宥寧,2021),可見一些大學科系所提供的價值並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,這些學生可能轉往原本因為空間限制而無法如願的學習管道,更彈性地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,也有可能就此放棄大學學歷,由數據可見,108學年有3萬258人因休學期滿而退學便是警訊。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,國內專科畢業生的年度可支配所得已連續多年超越大學畢業生,這更再次敲響了大學學歷貶值的警鐘。
結語
綜觀以上數據及全球高等教育界正發生的現象,臺灣大專院校除了要處理少子化的危機和境外生的短少,也當積極面對未來混成教學的趨勢。如果大學在教學和輔導層面扮演的不僅僅是職業技能訓練,那麼我們也許更應該反思每所大學設立的初衷,找回自己獨特的價值。誠如前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(2004)在《大學何價》一書中所提到的,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,是協助學生培養人格與道德。大學生在決定未來生涯時,往往是效法師長樹立的榜樣,而非課堂上的知識。翻開全臺各大專院校的校訓,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字就屬「誠」,但在少子化的衝擊下,各校為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,常端出各項亮眼績效數據,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過度強調了經濟利益,而忽略了創校之初所秉持的核心價值(雷立偉,2020)。當混成教學在未來成為常態,師生實質相處的機會降低,大學還能否提供獨特的教育和體驗,將是如今大專院校管理者需要深思的議題。
以上文章取自於網路文章【文.雷立偉/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】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/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碩人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shuoren.com.tw/
少子女化衍生校園餘裕空間利用議題,為引導各地方政府督導所屬國中小學多元運用及活化校園(舍)空間,教育部國教署訂有「公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校園(舍)空間多元活化注意事項」,明訂幼兒園、社會教育機構、社會福利設施、觀光服務設施,及配合各地方政府重大政策、社區需求且不涉及商業行為用途所需場所等14項用途,並督請地方政府秉持文教公益為先、校園(舍)安全為要、資訊公開透明、簽訂行政契約、兼顧多元需求、社區參與對話、落實永續發展等空間活化原則辦理。
地方政府因應少子女化趨勢並考量其相關政策及社會需求,積極推動國中小餘裕空間活化運用,已有相當成效。位處偏僻的竹崎國小文光分班廢校後,嘉義縣政府於102年爭取台塑企業認養,103年完成興建文光國際英語村並正式啟用,安排全縣五年級學生進行5天4夜英語教學,並將該英語村教室變身成機場出入境、候機室、CHECK IN報到櫃檯、行李托運及安檢動線、商務艙及餐車等情境教室,讓學生可以身歷其境,引發自主學習的動機,透過外籍教師和學生的接觸交流,及主題式教學內容,讓學生自然而然開口說英語,建立國際觀。
連江縣北竿鄉的坂里國民小學,從107學年併入鄰近的塘岐國小後走入歷史,為善用坂里校地轉為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設立馬祖校區,開啟大學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鏈結的契機。在縣府和學校攜手努力下,學校將與馬祖的產業緊密結合,藉由海大師生注入創新與活力,發展海洋觀光、養殖產業、海事工程等,坂里併校、大學入駐,為連江縣教育立下新的里程碑。
除此之外,地方政府也結合在地區域文化特色辦理餘裕空間活化,如雲林縣立樟湖國小舊校區在2013年由樟湖社區發展協會進駐借用,推動茶香、竹筍、藍染等創意產業,平時讓社區長輩來學習,帶動地方發展,轉換另一種方式延續學習精神,現在舊校區成了藍染基地,操場上的一大片牆面,更以馬賽克拼貼出藍染意象。
國教署近年來致力督導地方政府多元辦理餘裕空間活化事宜,目前有閒置校舍活化為幼兒園、露營區及老人照顧設施、身心障礙者服務機構、兒童與少年托育等活化案例,許多校園餘裕空間以不同形態及多元功能再次回歸服務社區。國教署強調,活化餘裕空間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標,希藉此提高校園空間利用效益,讓教育資源重新活化再利用。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/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碩人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shuoren.com.tw/
教育部宣布今年9月啟動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」,目標是2030年至少40所大專校院英語課採全英授課比率達八成以上,至少一成大二及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授課課程。
教育部科長宋雯倩表示,期望從大一英文課程開始落實全英語教學,尤其加強學生的聽、說能力,接著讓專業課程邁向全英語教學。教育部另會評選出數所標竿大學和學院,達成更進階的目標。
教育部表示,將擇優挹注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專校院或學院,轉型為雙語標竿學校或學院。2024年預計達三所標竿學校,2030年預計達六所;雙語標竿學院部分,2024年預計達18院、2030年達30院。
教育部表示,2024年時,標竿大學與標竿學院至少有25%大二學生,英文能力在聽說讀寫達到CEFR B2以上的流利精熟等級,同時全校至少有20%的大二學生與碩一學生,當年所修學分的20%以上為全英語課程。
到了2030年,教育部高教司表示,標竿大學與標竿學院中至少有50%的大二學生在聽說讀寫達到CEFR B2以上的流利精熟程度,同時至少有50%大二學生與碩士學生當年所修學分的50%以上為全英語課程。
教育部表示,推動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」已具一定基礎。按教育部與英國文化交流協會在2020到2021進行的調查發現,目前我國高三生約21%達到「歐洲語言學習、教學、評量共同參考架構」CEFR B2流利以上等級,也就是有五分之一的高三學生具有修習全英語課程的基本能力。師資方面,已有近7000名大學教師具全英語授課能力。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/
※.更多的教育考情訊息,請至「碩人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shuoren.com.tw/